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韩村拾幡古乐
拾幡乐是中国北方各种民间乐队中阵容最庞大、编制最齐全的一种民间乐队。以易县东韩村、后部村拾幡会为代表,拾幡圣会开始于乾隆年间,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当时村里有个满族人顾善堂在皇宫乐队里当差,后来告老还乡后便开始组织村民学习宫廷音乐,并在每年的春节期间进行演出。因为是宫廷音乐并且外出表演的时候仪仗队里有10面龙凤幡旗,所以叫作拾幡圣会。拾幡乐的特点是典雅、清淡、优美、缓慢,讲究韵味,具有南方丝竹乐风格。
“拾幡古乐”在易县的流播,主要是依靠满胞移民的运动所带来的艺术文化传播影响而形成。
特别是清西陵在易县的修建,大批承德满族官兵迁至易县,以及历代军事重镇的特殊地理环境而造成大量满族官兵在易县的驻防屯营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从“拾幡古乐”所用的乐器、乐队编制及用途来看,易县东韩村十番古乐与承德避暑山庄离宫音乐及清宫宴乐蒙古乐番部合奏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时至今日,仍保留了较古老乐器和较古老的演奏形式,音乐风格典雅、清淡、优美、缓慢,讲究韵味,具有南方丝竹乐风格。其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传心授或乐谱记录的方式来接续、发展其艺术生命。其发展的历史,在音乐文化功能上,从早期作为宫廷传承迎送皇宫大臣的仪式性音乐、中期参与后土庙会祭祀宗教礼仪的结合到当代所呈现的世俗社会功能,其始终保持着自娱娱人的社会功能,保存着一种“正统、尚雅”的民俗心理。
东韩村拾幡会为宫廷乐种,从不参加丧葬婚礼等场合,节日、庙会庆典时演奏,演出队伍庞大,每到一地,先鸣礼炮三声,前面仪仗首先是两杆龙凤大旗,随后是两杆门旗,门旗后面是十面条形幡旗(“拾幡会”由此得名),仪仗队后是乐队。“拾幡会”可以坐堂演出,还可以在行进中演出,整个队伍清一色的满族服饰。
“拾幡会”分文场和武场两大部分,阵容强大,南北兼容。当年传入东韩村的皇宫曲目有五十余首,曲谱均为“公车”谱,诸如《大朝天子》、《得胜令》、 《太平会》、《对舞歌》、《春来》、《夏秋》、《秋来》、《冬来》等,从颂扬皇族、军队等的宫廷音乐到反映百姓生活的民乐,应有尽有,如今保留下来的只有25首,现在能演奏9支曲子。
上一篇: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燕子古乐
下一篇:热烈庆祝华龙警务室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