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息

公司地址:河北省易县梁格庄镇崇陵后
联系电话:0312-4710260/4715766
邮箱:hlhjly2014@163.com
微信公众号

易县——乾坤聚秀山水 尊贤重义文化(三)

易县历史大事记

  

  

(夏——中华民国)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有易氏(部落)定居于易水沿岸(今易县地),以畜牧业为生。   

商王亥驾牛至有易经商,被有易杀死。其子上甲微(商六世祖)杀有易之君绵臣,灭有易。当时这一带能建木桥,造木结构牛车,挖水井,制造木桶等提水工具。  

西周 

周武王十一年(前1066年),封召公于燕,易县地属燕。   

东周  

燕昭王元年(前311年),将春秋晚期营建的武阳邑扩建为燕下都,筑黄金台,招天下之才。兴办冶铁、铸钱、兵器、骨器等手工业作坊区,生产大型陶器、成组编钟、列鼎、壶等。 

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7年),赵伐燕于易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饯别于易水之上。同年,秦王翦伐燕,大破燕师于易水之西。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在燕下都武阳城置武阳县,隶属广阳郡;始在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一里百家,十里为亭,十亭为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在武阳城东南置固安县。 

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于武阳城东南二里置故安县。 

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伐乌桓还至易水上,代郡乌桓单于等皆来贺。 

 

晋泰始元年(265年),范阳王改故安县为固安县。 

晋永安元年(304年),幽州都督王浚入邺还至易水。

晋建兴二年(314年),石勒引兵袭蓟(幽州都督王浚)至易水。 

南北朝(北朝)    

北齐天宝七年(556年),固安县省入南营州昌黎郡。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州东二里许置易县,州以易水得名,县以州得名,在县下设乡,乡下辖村。  

隋大业九年(613年),炀帝至易州,改易州为上谷郡。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上谷农民起义军首领王须拔,称漫天王,国号燕。聚众十余万,北连突厥,向南占领燕赵广大地域。

  

唐武德元年(618年),窦建德败王须拔,尽并其众。

唐武德二年(619年)易州人宋金刚起义,被李世民所败。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兵败还京师,过易州境。是年发洪水,冲毁庄稼。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易州城西开元观建道德经幢,由武功人苏灵芝书写李隆基御注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立铁像碑。开北山通车道两条,置五回、楼亭、板城三县。在易水之上建水碾四座。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易州望风瓦解,从此陷于战乱之中。

唐长庆元年(821年),幽州节度使朱洄之子都知兵马使朱克融为乱,焚掠易州,易州刺史柳公济败幽州兵于白石岭。 

唐光化三年(900年),朱全忠北伐易州。 

唐天复四年(904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遣其子刘守光将兵救定州军于易水之上,朱全忠遣兵袭之,杀六万余人。从此河北诸镇多附于朱全忠。 

五代十国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燕主刘守光将兵二万攻易,晋王李克用遣周德威将兵攻燕,败之。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王宴球大破契丹于唐河,追至易州,久雨(南易水)水涨,契丹兵被俘虏或溺死者不可胜数。 

南唐(937年—975年),易州造墨名家奚超、奚庭圭父子携家至安徽歙州居住,以造墨为生,南唐赐姓李,世为墨官。至宋,称其墨为“天下第一品”。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兵常进易州抢虏。狼牙山道姑孙深意及其弟子孙方谏,孙行有等率乡民筑堡于狼牙山,抗击契丹。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入侵易州,易州刺史郭林据守易州。契丹遣通史耿崇美引诱其众,坡破,郭被杀。 

北宋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发兵至易州,契丹刺史刘宇以城降宋。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一月,宋于易州破辽兵数千。   

宋端拱二年(989年),辽(契丹)师破易州,刺史刘迟以城降,辽迁易州军民于燕京。 

宋熙宁元年(1068年),易州发生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 

宋宣和四年(1122年)九月,辽将高风以易州降宋,改名武遂郡。 

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1125年),易州复没于辽。辽称易州为高阳军。 

南宋  

宋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1133年),金攻辽,陷辽于易州(高阳军)。 

金天会十一年—承安五年(1133年—1200年),易县水口人张元素,以医伤寒而闻名,成为著名易水学派始祖。著有《珍珠囊药性赋》一卷、《医学启源》三卷、《药注难经》及《医方》等。 

宋乾道二年,金大定六年(1166年),析易县、涞水、容城县地,置定兴县。

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七月,蒙古兵攻金入紫荆关,大破金军于五回岭, 进拔涿易二州。

嘉定九年(1216年),金中都经略使贾禹杀其帅苗道润,金将张柔袭贾至紫荆关,与蒙古兵遇于狼牙岭,柔马跌被执,遂降蒙古。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率师定燕都及易。 

易洪武二年(1369年),易县省入易州,废杨林、碧玉、司空、凌云、隐隆五乡,设三十八社。  

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易州增设驿站、急递铺。在易州设清苑驿、上陈驿,同时建立奇峰口站、官座岭站、五回岭站、金坡镇站,传递官府文本,兼管官府、军队、客货递送。 

明建文三年(1404年)七月,平燕将军盛庸调大同兵谋攻保定,守将房昭率兵进紫荆关,驻易州西水寨。

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由于战乱,易州境内荒无人烟,从山西徙其民入易州。  

明宣德四年(1429年)九月,令户部遣官巡视督民种桑枣。

明宣德十二年(1437年)七月,蝗为灾,遣命都御史张楷守令捕之。 

明天顺元年(1457年),易州城西北二里许(今厂城)设八府五州烧炭之所。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戴敏任知州,始修《易州志》,于弘治十五年秋七月成书,全书二十卷。

明万历五年(1577年),因旧城痹狭,明有倾圯,重修易州城,三年告成。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月十七日卯时,天鼓鸣如炮。十一月十四日子时地震,十六日子丑时连震。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山西,浮图峪、乌龙沟一带皆望风而降,传牌至紫荆关,守将丁起宗战死。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知州朱茂文主修、隰宗岱主撰《顺治易水志》,共三卷。  

清顺治年(1646年),始圈易州民地,安置旗庄。先后三次圈占易州民地37.5万亩。 

清顺治五年(1648年),在塔峪村建千佛塔。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西巡,阅兵于紫荆关。

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泰陵于易州,圈民地6093亩。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易州为直隶州,领广昌、涞水二县。  

清乾隆九年(1744年),知州杨芊续修《直隶易州志》,未及脱稿去任。乾隆十二年九月,张登高任易州知州,续修成《直隶易州志》共十八卷。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梁格庄建“行宫”,为皇帝谒陵休息之所。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易县建牧马场八处:主良795亩、白虹848亩、大方694亩、北奇1051亩、界安412亩、豹泉590亩、罗村77亩、沈村445亩。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易州道德经幢被风刮倒,碎为三截。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易州北桥头村首先成立义和团。五月十七日, 清军副将杨福同在易州杀义和团18人,二十二日,杨福同在涞水石亭被义和团击毙。 

八月十五日,八国联军自定兴侵犯易州,约千余人。城内居民避难城内清真寺,寺内阿訇马世元在寺内搭起席棚,广收回、汉两族难民数千人。 

九月一日,八国联军西扰清西陵,在陵区烧杀奸掠。拆毁民房百余间,凤凰台金银库被抢,

各陵寝和库房均被抢,金银器皿、字画、雕漆匾额等珍品甚至连门窗上的镀金片、合页都敲下来带走。   

九月十一日,清军将领董福祥自京败退紫荆关,与易州义和团首领李必武、车云标等所率残众合伍扼守紫荆关,与八国联军激战十几天后,退守六郎石、大盘石、塔崖驿、王安镇与洋人周旋。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由京汉铁路高碑店车站直达梁格庄铁路建成通车,全长

46.427公里。  

同年,易州始办警察局,设学校,试行新政。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二十三日,易州民众反抗加捐,聚众四、五千人。  

清宣统三年(1911年)康家庄村建织染工厂。

中华民国  

民国2年(1913年),降易州为易县,不领他县,知州改称县知事。  

民国3年(1914年)尹宏庆任易县知事,本年开始清丈地亩,增加捐税。   

民国4年(1915年)易县闹蝗灾。   

民国5年(1916年)315日,东八社乡民抗税。44日,东八社乡民千余人集结于东城门外,将尹宏庆押往北京告状。尹宏庆被撤职,免除增税,抗税的头领被抓。    

民国9年(1920年),开始动工开挖紫荆关至黄土岭水渠,渠长三里,宽五丈,深约二丈。    

民国10年(1921年)阴历五月五,河北省易县第八中学爆发了反对校长连穆如的学潮。在城内庙会上,学生张贴标语,游行示威,并每人手持棒槌找连算帐。连连夜逃往天津,领导闹学潮的学生被捕。  

民国13年(1924年),易县南贾庄村唐澍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5年(1926年)白堡国民党党部成立。同年,易县后部村杨曙晓(冷楚)在绥远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担任绥远团地委书记。   

同年秋,唐澍回到南贾庄农民协会宣传湖南农民运动情况,并动员哥哥唐浩到张家口参加了革命。    

同年吴佩孚讨赤军,与国民军战于紫荆关,驱国民军于关外。直隶军王文钰部驻兵易县,拆毁道德经幢亭,木材做柴烧。易县设旗产清理处,将旗地一律改为民粮地。   

民国16年(1927年)3月,冯家庄村李洛创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李作舟、马凤明、李洛起入党。

9月,杨曙晓在绥远被捕并判处死刑。11月,被营救出狱,化名冷楚,回到易

县后部村,在易县组织建立反帝大同盟小组,并办姊妹图书馆,引导青年看红色书刊。

11月,刘秀峰、李永茂在易县冯家庄村建立中共易县第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李作舟。

同年,易县设电报局,可通电至各省,电报线路由涞水转入易县。县设邮局,各区乡设代办所。    

民国17年(1928年)5月,易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改实业局为建设局,改警察所为公安局。同年,晋军与奉军战于易县,奉军退守保定。   

同年,中共易县党组织在鱼坨、隘刹一带发展,党员增加到26人。   

同年,中国国民党易县党部成立,县党部驻西大街路北,全县共有4个区分部。

同年,建成易县至大龙华公路,路长50公里,汽车经县城可通大龙华,大车可达上陈驿。  

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纂修县志,县政府设局调查,221月调查粗竣。寿鹏飞任主编,于民国283月成书,共十卷。因日军侵入易县,未能付印。    

民国19年(1930年),全县分为八个区三十九个社,面积5525平方公里。   

民国20年(1931年)8月,中共领导的完县五里岗暴动,易县冯家庄、七峪、周庄、下隘刹、武家庄等村100多农民前去参加暴动。  

9月,八中、乡村师范、第一完小联合罢课游行,声援东北人民的反日爱国运

动,并组织宣传队到乡村讲演。    

民国21年(1932年)春,保定二师、育德中学、景仁中学的学生党员刘春芳、李焕昌、康翰文等转入易县八中。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学习共产党的书刊,发展党的外围组织。1933

年易县国民党呈请公安局到八中内进行大搜查,抓捕了党员魏世民,带走了红色书刊。等到年假,康翰文等被学校“开除”。    

同年,县城设清洁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考试医生、药剂人员,预防疾病传染。  

民国24年(1935年),刘秀峰、陆治国等在易县恢复和发展中共党的组织。  

同年,易县省立八中改为省立高等农业学校,乡村师范改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易县设第一女子完全学校。    

民国25年(1936年)3月,易县国民党,呈请公安局抓捕了共产党员冷楚和其堂弟杨术仁,查封了万德书庄。以卖共产党书刊为由抓捕了万德书庄的老板,并将所存书用车运往南关河岸烧毁。  

9月,因易县简易师范闹学潮,开除和解雇了3名教员,禁止学生办墙报。   

同年,割易县西境浮图峪等25村,改隶涞源县。

陵园 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