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息

公司地址:河北省易县梁格庄镇崇陵后
联系电话:0312-4710260/4715766
邮箱:hlhjly2014@163.com
微信公众号

易县的历史文化之紫荆关

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金元以来皆名紫荆关。明初进行大规模改筑和新建,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现存多为明代建筑。原关有4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皆明万历年书、刻。关城东西南三侧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形势险要,为军事要地。其北城门、北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建筑水平高超,为中国同类建筑中罕见。

    

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数兵家必争之地。有古人描述为证:“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曾经历大小战争130多次。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历史上的许多战例,说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乌桓入犯中原,汉朝曾派伏波将军马援出紫荆关,乘敌不备予以进袭。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它抽出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居庸关被攻破。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的战略还可举出若干。清康熙皇帝两次驻跸紫荆关,题有“天子阅武”石碑。现在“河山带砺”和“紫塞金城”两座城门及大部分城墙保存较好。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易县的义和团在紫荆关设伏阻击。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紫荆关一带也是我军抗击敌军的战场。平型关大捷之后,我一一五师主力未及休整,又主动参加忻口战役,经过二十八天的战斗,一举收复了包括紫荆关在内的大片敌占区。1939年11月初,日军对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冬季大“扫荡”,妄图寻歼我主力。我 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和一二0师特务团在紫荆关附近的黄岭战斗中,以机动的伏击,将从北面进攻的日军总指挥阿部中将及其部下九百余人全部击毙。1941年8 月15日,日 军又集中十三万大军,分十三路向我晋察冀解放区进攻。 在这次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中,可歌可拉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就发生在雄峙千古的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紫荆关是目睹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崇高气节的见证。

陵园 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