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文化元素之易县与丝绸起源(六)
历代王朝在易县蚕姑坨修建蚕姑圣母祠并进行祭祀。据将军庙郎君碑记载:汉武帝“巫盅之祸”后,戾太子之子刘询避难于缫丝洞。有老妪供食蚕蛹度日。为安全期间,老妪将刘询又移至老君堂(蚕姑坨附近一景),每日三餐由老妪按时送到。刘询问婆婆由来,老妪只是笑而不语。当汉武帝发觉追杀戾太子是错误时,事已晚矣。汉昭帝过世后,大将军霍光等重臣保举刘询为帝。霍光来易水找了三个月未见踪影,问乡民皆言不知。后见灵峰坨顶有烟火,寻至峰顶,由一老妪引见。霍光见刘询之际,那老妪化春风而去。刘询方知是蚕姑圣母救护。刘询继位后即派重臣到灵峰坨修建蚕姑圣母祠。刘询登基第二年(公元前72年),赶在蚕姑圣母正月二十一诞辰前竣工,以祀圣母。“蚕姑圣母祠”是汉宣帝刘询敕封。北周皇帝祀嫘祖为“蚕神”,另建庙一座。历代王朝皆有修葺重建之举。到清朝中叶已有佛道庙15座50余间。有蚕姑圣母祠、玉皇殿、千佛殿、五帝祠等。上山沿途及各庙宇中各种碑刻近千通。每逢蚕姑圣母诞辰前后,人山人海,日夜进香者络绎不绝。清乾隆皇帝、宰相刘墉也曾上山进香。其纪念碑刻,至今尚存。后经战乱,这座几千年的古刹圣祠,历经兴衰。破坏最严重的仍属文化大革命,各庙宇与庞大的碑林全遭破坏。近年来善男信女虽有修复,但较文革前的那种辉煌相差甚远。
碑林中,原有皇家修庙的金石碑刻数通:元至正十六年重修“蚕姑圣母祠”和灵峰院、佛堂碑记;大辽重熙年造梵宇八棱石幢一通;金大定年复起各殿宇法像碑,元至正丙申对各殿神佛镀金身碑记,明成化、正德皆有修祠、院的记载。
由于受汉宣帝敕封,蚕姑坨周边徐水、满城、易县其它地方也建起许多蚕姑圣母庙。从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延至南北朝后的隋唐,到大清帝国,在易县及周边附近建庙和修葺旧庙一直未断。如蚕姑坨残碑显示:陕西道监察御史王允来易县巡视为嫘祖立碑云:黄帝元妃西陵氏教民蚕,不但为老者衣帛计,凡丝綦纂织五彩衣而厚民。满城石勒进香还愿碑文载:“西陵氏嫘女为黄帝元妃,教民缫丝织锦,以供衣裳。”
在蚕姑坨北,直线距离不足五十公里的后山(也称洪崖山)上,有古庙群,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讲:“易县后土皇帝庙,当祀黄帝。”黄帝庙内,有嫘祖像,后山之所以又称洪崖山,相传黄帝乐官伶伦(也称洪崖)创五音制十二钟就在这里,至今后山附近有伶伦祠,有伶伦训练乐工的“乐坪”。相传黄帝战胜蚩尤,联合炎帝,釜山合符后建黄帝城,有学者研究认为,黄帝城建成后的一个时期内,黄帝曾把嫘祖和伶伦留在易县,替他掌管这片根据地。因此,后人为纪念他们,把后山称为“洪崖山”,把灵峰坨称为“蚕姑坨”。因此,每年后山的祭祀活动,从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日,在长达半个月的祭祀期内周边数百里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少则几十万,多则近百万,为华北之最。
遗址、史料、考古、民俗、地名以及帝王与民间祭祀考等均证明:西陵氏嫘女蚕姑圣母,其故里在易县并在易县发明养蚕缫丝织锦染五色衣裳,还在易县与黄帝成为结发夫妻,即正妃,是为嫘祖。
上一篇:易县与易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