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的历史文化之长城文化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长城文化的核心是和平文化。长城是为了保卫和平,保卫安宁的。它的对立面是战争,它是防止战争的,或者说,它是迫使对方放弃战争的。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全体国民共同抵御入侵。
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每当面临生死的抉择,易县这块土地上都会上演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当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易县人周老昆在保定、车云标、李必武在易县组织义和团英勇抗击敌寇。当日寇的铁蹄踏进中国,我英雄的易县人民同样扯起抗日的大旗。菜园惨案、血井惨案是我易县人民宁死不屈的光荣写照。黄土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狼牙山五勇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写下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永不磨灭的辉煌与悲壮。
易县境内的长城——目前分布在我县境内的长城可分为三种:⑴是西起塘湖仁义庄的科罗坨(山名),向东经王家庄、东柳泉、塘湖、北邓家林、东西城阳、孝村、黄金庄、曲城进入徐水县,易县境内全长19公里,地上保留下来的部分大约占30%,土质夯筑城墙,这段长城是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的界城,命名为燕南长城。⑵在我国西部山区寨头上庄子、桥家河口子村、黄沙口等几个隘口都有毛石砌筑的石墙,这些地方属于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的小通道,这些城墙的总体走向是南北方向的,是西汉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入侵而设置的防御设施,这几段城墙称为中山长城。⑶紫荆关长城,紫荆关是我国上千座名关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几座之一,历史上,他所管辖节制的范围很大,东北至北京房山区的王平口,南至倒马关,龙泉关、西到涞源的浮图峪、乌龙沟长城,明代正统年间,所辖官军3700多名,实际上紫荆关是太行山北端军事防御的总指挥所,紫荆关作为太行八陉第七陉——蒲荫陉,是山西、宣化、大同、蔚县通往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他本身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尤其在明代更显的突出。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将领,多次向皇帝进言,加强紫荆关的防御设施和防御力量,如果紫荆关失守的话,作为明朝的都城——北京将会受到严重威胁。现在,我县的这些长城都失去了他的实用价值。作为文物、旅游、文化资源,这些长城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在历史上曾经是辉煌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块砖石,每一截古道,都承载着许多丰富的历史信息。所以,深入的研究、挖掘、弘扬、展示我县的长城文化是我县文化界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文化、文物界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我国长城文化史研究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农历十月初一(一)
下一篇:易县的历史文化之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