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历史文化之清代陵寝文化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1644-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清西陵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座纪园寝、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是中国陵寝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上辉煌壮丽的一页。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妃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亲王、公主、阿哥园寝大部保存相当完好,行宫、永福寺虽历经沧桑,但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提起皇陵,自然要说风水。在高度文明的今天,许多学者利用自然科学知识,正在剥去“风水”迷信的外衣,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水理论”体系。风水理论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一种综合的理论,对帝王来说,陵墓风水是关系帝运盛衰、国祚绵长的大事。纵观清西陵的环境格局,当今许多建筑学家都盛赞它是“天人合一”思想最伟大的实践,尤其是清西陵泰陵的风水环境则堪称是清代陵寝风水的典范之作。
在这里,我们看到,永宁山自西南向东北,逶迤而来,巍峨耸峙,形成北面高大雄伟的自然屏障,挡着北面的寒风,迎纳着南部的阳光和温暖气流。陵寝四周,群山环护,自有洞天,形成远离喧闹的世外桃源。陵前的北易水河,水流平缓,由西北向东南曲折而过。愈显钟灵毓秀,生气发越。
陵区内,苍茫的古松随山起伏,顺道蜿蜒,弥漫在气势恢宏的古建群的周围,苍苍翠翠,层层落落,组成一片松的海洋。这些古松不仅年代久、数量多,而且个个造型奇特:有身形挺拔、高耸入云的巨人松,有形态婀娜、枝叶纷披的菩萨松,更有亭亭玉立的侍女松,姿态优雅的花瓶松,枝杈相连的情侣松,树身雪白的白皮松,威武雄壮的罗汉松,真可谓千姿百态。
大自然把西陵的山川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自西陵始建至今三百年间,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吟咏。其中以“西陵八景最为著名。它们分别是:易水寒流、荆关紫气、云蒙叠翠、拒马奔涛、峨眉晚钟、奇峰夕照、福山捧日、华盖烟岚。难怪清朝的选陵大臣称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
清人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曾这样描绘西陵美景:“(永宁山)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重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翕,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清西陵,就是这样一处得天地自然之灵气,汇人类智慧之精华的风水宝地。
精美的古代建筑
在清西陵,最有价值的、最吸引人的是她雄伟壮丽的古建筑。
整个陵寝建筑布局巧妙利用自然环境,把建筑物与周围天然的地理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每座陵都依山筑墓,把横向的山脉作为纵向的陵寝建筑群的屏障,用以衬托陵寝的雄伟。陵寝布局完全仿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的建筑布局,隆恩殿仿佛是皇帝当朝的金銮宝殿,隆恩殿后是琉璃花门,门两旁有宫墙,将明楼、方城、宝顶及地宫圈住,如皇帝退朝后的后宫。这种前朝后寝的布局整齐划一,显得庄严郑重。
陵寝的主要建筑,如大红门、大碑楼、隆恩殿、宝城、方城明楼等,一律坐北朝南,地宫坐落在中轴线的北端,似乎在北极星下,有居中当阳之意。中轴线是对称轴,左右对称的建筑物成双结对,而且在造型、体积和外表形式上, 都是一模一样的。
西陵的建筑既整齐划一,同时又富有变化。在一座帝陵中,凡是高大的建筑物面前,必有矮小的建筑物去对比和衬托;在纵向的建筑物的后面,常常安排横向的建筑物。如果从空中鸟瞰西陵,会看到从大红门到宝顶一系列建筑物的轮廓线,有节奏的变化着,脉络秩然不紊,构成庄严宏大而又活泼动感的格局。
西陵的色彩丰富而协调。用于覆盖殿顶的琉璃瓦有黄色的或绿色的,只用单色,不用别色剪边。殿顶的颜色之别表示身份不同,凡帝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而妃园寝和公主坟只能用绿色琉璃瓦。宝顶影壁、琉璃门、龙凤门等处所用的琉璃瓦砖,色彩丰富,绚丽多姿。不同色彩的琉璃砖拼成的图文,与红墙白石券门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光彩照人。
古代宫廷建筑的外饰离不开彩画,各陵隆恩殿、大碑楼、明楼等主要建筑一般都饰旋子大点金彩画。省牲亭的檐下饰旋子金红玉彩画,朝房、神厨库等建筑饰旋子金红玉雅五墨彩画,这些因地位等级不同而装饰的各类彩画,表现了清代彩画高超的艺术水平。
西陵建筑群中有许多雕刻艺术品,主要有石雕、砖雕、木雕三种。石雕艺术品有石牌坊、石象生、龙帽龟趺巨碑、望柱、华表、陛阶石、地宫石雕等;砖雕一般用于装饰大殿及配殿的内壁;木雕作品主要表现在各陵隆恩殿用作屋身装饰的格扇门及后妃的棺椁,而慕陵隆恩殿的天花,更是清帝诸陵中罕见的木雕杰作。
大清王朝的缩影
泰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
雍正朝正处在著名的康乾盛世之间。纵观雍正一生,他堪称“铁腕皇帝。在位期间,他大刀阔斧,惩治腐败。推行新政,励精图治。他在位仅十三年,清王朝就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为康乾盛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泰陵共有建筑74座,以一条砖石铺墁的神道为中轴,由南到北错落有序排列。金瓦红墙的宫殿建筑群在群山环抱松柏掩映下,庄严肃穆、富丽堂皇。沿神道前行,松柏夹道,一座座或古朴、或庄重、或精巧、或豪放的建筑会以一种起伏有序的韵律引领着参观者渐入佳境。
在清西陵堪与泰陵相媲美的那就是昌陵。昌陵位于泰陵西0.5公里,为清入关后第五帝嘉庆的陵墓,内葬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
昌陵的建筑规模虽然逊于泰陵,但她的许多单体建筑如:圣德神功碑楼、隆恩殿、明楼、东西配殿在高度、面积上又比泰陵有所增益,殿柱、铺地石、冬暖阁佛楼等内部装饰和陈设也更加精美,这使得昌陵更显宏伟和富丽。
嘉庆一朝执政25年,处在清代由盛而衰的特殊历史时期,虽然有诛杀大贪官和珅、革新吏治之功,但现实社会问题已是积重难返,历史注定他要扮演一位追慕盛世,却无力扭转乾坤的平庸之君。
慕陵是清代入关后第六代皇帝——道光的陵墓。道光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国力日渐衰败。鸦片战争的爆发更使国家和民族蒙受巨大灾祸。
道光的慕陵,建筑规模明显缩小,裁撤了大碑楼、石象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仅有建筑27座,占地45.6亩,面积比泰陵缩小了近80亩。
慕陵虽然外观上十分的“节俭”,但其材质结构却异常精美,设计和建筑手 法更是独出心裁。主体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昂贵的金丝楠木制作,不施彩绘,却更显古朴典雅。大殿的梁柱、雀替、天花、藻井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楠木雕龙,整个雕刻构思严谨,线条流畅,刀法娴熟,制作精巧,形象生动,堪称稀世珍品。
崇陵是清代入关后第九代皇帝——光绪的陵墓,也是中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光绪帝登基时,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外债累累,加之光绪和慈禧太后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陵寝的营建一直拖延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1909年才由宣统着手操办。期间又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工程一度停止。最后由民国政府出资修建并最终完工。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崇陵在建筑规模上比其它帝陵均小,没有大碑楼、石象生、二柱门等项建筑,但基本上还是延续了明清两朝的陵寝制度,并集清代各陵建筑经验于一体,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用料考究,主要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料构成,而且地宫石门上端的管扇全部用青铜制作,因此,素有“铜梁铁柱”之称。
游览崇陵已让人明显看到清王朝的风雨飘摇和没落王朝的衰亡景象。命运多舛的崇陵也是清西陵中唯一被盗掘并且向游人开放地宫的帝陵。
在清西陵文物保护区内,还有一处特殊的墓地,那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坟墓。溥仪的一生度过了大清宣统皇帝、逊帝、伪皇帝、罪人、公民等坎坷而又复杂的人生历程,经历了中国历史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的社会巨变。1995年1月26日,这位末代皇帝的骨灰从八宝山人民公墓移葬于清西陵陵区内的华龙皇家陵园,2006年10月23日,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的衣冠冢也落葬于此。至此,也算是为远去的大清王朝最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满族风情
清西陵附近的十几个村庄都是满族村,世代居住着守陵人的后裔。这些村落都是在昔日守陵营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营房就是管陵衙门办公与护陵士兵居住的地方,清西陵界内共有这样的营房几十所,其规模大小、房舍多少虽不尽相同,但建筑形式是相似的。营房围墙内房舍整齐有序,等级排列分明。每所营房有主街一至两条,主街两侧又有小巷若干。每条主街有水井一至二眼。从布局上看,户户相对,巷巷相对,建筑形式也大体如一。这些村落虽历经200余年历史变迁,依然完好的保存着营房、营门、庙宇、街道等古朴建筑的原始风貌。依然坚守着自己独特的京味方言、满族服饰、特色饮食等极具满族风情的民俗文化。
今天,这些古老的村落正在焕发出青春的风采和活力。他们依托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的旅游优势,发挥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搞起了农家游、满家乐。这些满族风情村内,街道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这里,你可以看见曾失传已久的摆字龙灯表演、听到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悠扬古乐。你可以坐上过去曾是满族官员乘坐的八抬大轿当一次县官老爷,还可以乘上骏马耀武扬威做一回八旗将军。最馋人的,还是满家丰盛无比的饕餮大餐。
那真是“满家一日游,口福几世修?!”
上一篇:易县历史文化之红色文化
下一篇:易县历史文化之后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