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文化元素之易县与丝绸起源(一)
嫘祖又叫雷祖、傫祖,乳名嫘子,嫘姐。《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古代地名,多与当地氏族长期居住有关。“西陵”在哪里?《中国地名大词典》载:“西陵在易县。”距易县城西南五十公里,徐水釜山西十八公里的狼牙山北侧有一山峰,名为“蚕姑坨”,坨顶有一古刹,俗称“蚕姑圣母祠”。相传古时这一带被称为“西陵”。“蚕姑圣母祠”为纪念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织锦染五色衣裳而建。“蚕姑坨”过去称“灵峰坨”。蚕姑盛名后称“蚕姑坨”。坨南侧有一峰,中空一洞,洞顶为弧形,非常巨大,隔山望山,气象万千,蔚然壮观,称“南天门”,属“蚕姑坨”十景之一。相传为蚕姑巨掌所击造成。南天门下有二洞,传说嫘祖曾在此缫丝,当地称为“蚕姑缫丝洞。”在坨的毗卢寺北岩峭壁上,有两个大小相等,皆一米五、六高宽的洞穴,洞内有潭,深不可测,不分旱涝,常年流水,水质清凉甘甜,爽身悦目,相传为嫘祖饮水、居住的地方。山上有一“纺车石”,形象逼真,犹如蚕姑发明的纺车挂在那里。山脚下有“姥姥庙”,又称“回香殿”。相传蚕姑母亲和舅舅非常支持蚕姑养蚕缫丝,故后人为纪念她们而建。庙内有塑像一男一女,背靠背而坐。女为蚕姑母亲,男为蚕姑舅舅。蚕姑圣母时,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度时期。该塑像充分反映了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特点。对验证蚕姑故里有特殊作用。后人把其舅舅的像改为大肚弥勒佛,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之所以又称“回香殿。”是善男信女上山祭祀蚕姑圣母后,因山高路陡,上下很累,回程时多在此休息一下,一来烧几柱香,祭祀蚕姑母亲舅舅,二来香告蚕姑圣母,回程顺利安全,请圣母放心。易县有一村名“桑园”,传为因蚕姑植桑重地而得名。蚕姑坨半山腰有一村,传为蚕姑纺纱织锦地,许多纺纱能手从这里走出去,故初名“纱领”,意为出纺纱领袖的地方。后演变成“沙岭村”。再山下有“东步乐”、“西步乐”两个村,实为“部落”,传说为西陵氏部落居住的地方。每年的正月二十一,西步乐庙会十分兴盛,专为纪念蚕姑诞辰而起。庙会期间,人山人海,周围百里的乡民都来赴会,几千年长盛不衰。易县还有以“嫘祖”定名的“嫘村”,今转音“罗村。”易县、徐水、满城一带,与嫘祖养蚕抽丝的地名颇多,如“蚕姑洗丝泉”等,不再一一列举。
下一篇:易县文化元素之易县与丝绸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