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息

公司地址:河北省易县梁格庄镇崇陵后
联系电话:0312-4710260/4715766
邮箱:hlhjly2014@163.com
微信公众号

易县文化元素之易县与丝绸起源(二)

嫘祖在易县发明养蚕抽丝织锦染五色衣裳。蚕姑坨文革前有碑近千幢,文革中惨遭破坏,今存残碑中仍能见“西陵氏教民蚕”“西陵氏女嫘祖为黄帝正妃”字样。

世界蚕桑始于中国,中国蚕桑始于北方,这是《中国蚕桑史》书中肯定的结论。“易县”属这个“北方”范畴。易县蚕桑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这点。易县古属幽州,《禹贡》中第十二州为幽州,山中多丝为幽也。春秋战国时易县为燕国,《史记》载:“燕有鱼盐桑枣之利”。均言产桑而育蚕也。《太平御览》引《三国典略》中云:东魏薛淑尝梦山上挂丝,以告所善张亮曰:山上丝,幽字也。君必为幽州刺史,后果应之。”东魏薛淑,是否既了解古幽州曾盛产蚕丝,又从幽字的结构上,而预见到张亮到幽州任刺史呢?嫘祖随黄帝出巡,走到哪里,把养蚕抽丝传到哪里。传到南方后,由于那里的生态环境更适宜蚕桑业的发展,而成为重点。但易县蚕桑业一直没有中断过。由于技术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精,易县丝成为向皇宫进贡的贡品。《唐书·地理志易州》载:“土贡紬”。明《弘历易州志》引《宋书·地理志》:“土贡素絁。“紬”和“絁”均为丝绸。明《弘历易州志》还明确记载:自国朝八年以后,岁贡丝8465钱,人丁丝17042两,折绢8155分。直到清朝和民国初期,易县仍有养蚕缫丝织锦业。民国初期,在易州设蚕桑学校,其校址就在今易县打井队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林业厅专门在易县设立“蚕桑研究所”,以图重振易县昔日的辉煌。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以易县为中心的蚕桑的发展,徐水、满城、涞水、定兴一带,以桑木做打场用的桑木杈,遍及各家各户。

   《山海经·海外北经》讲了一个“欧丝之野”的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举行盛大庆典时,一仙女带黄白精美二丝前来祝贺。她说自己住在北方的跂跃国,那里有高达万仞的三棵大桑树,她靠吃树上的桑叶吐出闪亮的丝,用丝织成美丽的绸缎,给人们做衣裳,因她日日吐丝,所以她居住的地方叫“殴丝之野。”蚕神身披白色的马皮,而且脱不下来,蚕神“殴丝之野”的“跂跃国”在哪里?《山海经·海外北经》把“跋跃国”和“共工”列在“海外北经”之中,当相距不远。《尚书·舜典》说:“舜流共工于幽州”。易县古属幽州。蚕之头如马。故易县有白马村,有马头山。《史记》共工与颛顼大战穷独山,怒触不周山,就发生在这里。穷独山就是今天的马头山,山上有“共工坨”。因嫘祖乳名“嫘子”,今白马村附近有“垒子”村,“嫘”与“垒”同音。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蚕神手里的“金丝”和“银丝”,又与易县盛产的“黄丝与白丝”非常吻合。民国《易州志稿》载:蚕姑坨山脚下的“易县南娄山村多以织绢为主,出品甚佳。”雍正畿辅志载:“黄白二种出易州者最著。”这进一步证明了嫘祖的“西陵氏”就在易县,证明了嫘祖发明养蚕抽丝也在易县。

陵园 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