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文化元素之易县与丝绸起源(三)
《史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当代史学家朱绍侯先生明确指出:“嫘祖是黄帝的发妻,按常理当时黄帝应该还很年轻,华夏尚未统一。”发妻,中国民俗称之为髽髻夫妻,也就是第一次结婚的原配夫人。故《史记》称“正妃”。陈华新编著的《中国历代后妃大观》说:“黄帝整天为部落的事操心,没有把个人的婚事挂在心上。他的父亲少典和母亲附宝希望儿子早日成家,也经常有人带着漂亮姑娘来攀亲。附宝说,‘这么多漂亮姑娘来找上门,你总得挑选一个呀!’黄帝笑着说:‘娶妻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有没有真本事。’父母听后点一点头”。有一天,黄帝打猎到西山,见有一位女子在半山坡大桑树下养蚕,收集了好多蚕蛮。真是从来没有见过。黄帝徒步向前问道:“我想向大姐学习养蚕缫丝手艺,你肯教我吗?”女子说:“俺爹娘有言在先,此手艺,不为天下者不教,非丈夫不准传授。”黄帝抬头瞄看女子一眼:个子不高,但很结实健康;常在烈日下,脸有些黑,但透着善良与智慧;话不多,但志向高远。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那种善良、健康,又有真本事的人吗?于是黄帝鼓着勇气向她求婚。这位女子就是嫘祖。黄帝遂聘为元妃,负责教民养蚕缫丝织锦,使百姓脱下树叶兽皮,换上了柔软魅力的丝织衣裳。大家都说黄帝有眼力,找到了一位贤妻。这些描述,竞和《郎山北支蚕姑坨》记载的“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会诸侯于釜山,途经易水,见当地黎民锦衣华服,鲜有以兽皮树叶蔽体者,访知,西陵氏有女,名嫘祖,教民植桑养蚕缫丝织锦,而为衣裳,黄帝遂聘为元妃”如此不谋而合。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与易县、徐水、满城一带民间几千年口头传承,如此一致,这充分证明:易县是嫘祖的故里。嫘祖在易县发明了养蚕缫丝织锦染五色衣裳。嫘祖与黄帝是结发夫妻,她们的结合是在易县进行的。
嫘祖成黄帝正妃后,随着黄帝战胜蚩尤,联合炎帝,釜山合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大融合后,为蚕桑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创造了无以伦比的条件。黄帝十分重视包括蚕桑在内的各业的发展。《路史·疏仡纪·黄帝》载:黄帝“命西陵氏劝桑稼。”《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一生到过很多地方。嫘祖随其同行,走到那里,就把养蚕抽丝织锦传授到那里。这就是为什么养蚕缫丝能够传遍全国、许多地方都说嫘祖在他们那里发明养蚕抽丝的主要原因。如河南西平、开封、荣阳;湖北黄岗、浠水、宜昌、远安;四川盐亭、叠溪;陕西白水;山西夏县;江苏吴江;山东费县;浙江杭州,不下13处之多。许多地方引经据典,让初阅者不可不信。然按考古发掘的遗物鉴定、史书记载 的史文为证,古遗址当地民俗传颂为辅三要素衡量,釜山附近的易县史料最丰富,论据最充分,可信度最高。这些史料综合证明的结论是:易县是嫘祖的故里;嫘祖在她的故乡易县发明了养蚕抽丝织锦;黄帝东迁到易水,在战胜蚩尤,合符釜山期间与嫘祖相识并成为结发夫妻“正妃”(或元妃)的。在黄帝四妃(还有方雷氏、彤鱼氏、嫫母)中,嫘祖是最优秀的。她兢兢业业帮黄帝做了很多事情,深受后人敬仰。《后土宝卷·禘祖经》把黄帝与嫘祖称为“双祖”。《古今图书集成》引《路史·后纪》载:“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帝之南游,西陵氏殒于道式祀于行。”“汉祀行神西陵氏。”这再次证明西陵氏嫘祖是随帝出巡传播养蚕缫丝技术的。嫘祖在易县生活成长以及养蚕抽丝染五色衣裳民间故事,传播十分广泛,易县、徐水、满城、涞水一带更多一些,特别是古西陵氏生活居住地蚕姑坨山脚下的沙岭、步乐等村庄,那真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些年龄偏大的人,更是津津乐道,涛涛不绝,三天三夜说不完。蚕姑文化,是后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釜山文化的组成部分,后山、釜山都踞易水河畔,相距不远,都是黄帝部族长期生活战斗的根据地和指挥中心。保定市后山文化学会编著的《蚕姑圣母传奇》,收录了沙岭村张振海、王金龙等村民口头传承的故事四十来个。有反映嫘祖父母的,如《西陵子比武结亲生蚕姑》、《姥姥庙》等;有反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织锦的,如《蚕姑坨上的缫丝洞》、《纺车石》、《蚕姑一指定山鹰》等;有反映黄帝嫘祖相互爱慕结为夫妻,互相支持的,如《黄帝娶妻西陵氏》、《黄帝三上蚕姑坨》、《鸳鸯树、鸳鸯石》等。有嫘祖被神化后救苦救难的,如《贞节牌的故事》、《蚕姑圣母南阳救主》等,也有反映蚕姑注重养蚕缫丝基地建设的。如《一掌击开南天门》、《借车牛拉石碾》等。这些故事,虽
然有的带有神话色彩,但无不反映蚕姑在易县故里生活成长的历程,反映蚕姑发明养蚕缫丝的经历,反映蚕姑与黄帝成为结发夫妻,成为正妃支持黄帝工作的,是嫘祖一生历程的全景图。
下一篇:冬至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