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文化元素之易县与丝绸起源(四)
气温和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极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温度决定生命。有专家曾明确指出:北纬20°— 40°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带。易县处在专家认定的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经纬带上。这里又处于太行山、恒山、燕山三山交界处与华北大平原的结合部上,专家已经考证,明确结论是属于“黄河流域。”黄河从这里注入大海。这一带最低海拔35米,最高海拔1860米,这就造成了这里极其丰富的地貌,有平原、丘陵,有浅山区、有深山区、有丰富的河流,离海岸线很近。在不同的海拔,生长着适应相对海拔高度的动植物群。动植物物种极为丰富,真是物华天宝。对人类做出极大贡献的“蚕”首先出现在这里就不足为怪了。由于这一带最适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然是古代人类聚居的地方。《易县地名资料汇编》引史料载:“栖木而巢,教民巢居。”说明这里是古代文明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从现有文化遗址来看,易县、徐水、涞水、满城一带,盘神庙、三皇山、三皇庙、五帝祠等特别多,相关的传说比比皆是。这是其它地区很难具备的。这一带几乎成了毛泽东“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历史概括的缩影。从考古成果看,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都有相当成果。特别是徐水南庄头、易县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经考古发掘碳十四测定,此处人类活动距今万年。出土的耜、陶器、玉、房屋遗址等文物表明,这一带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易县七里庄考古发现的从新石器时期、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五个文化层,把中华民族万年历史连成一串。专家断言,易水一带是中华古代北方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最活跃的区域。是当时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出现黄帝正妃嫘祖“把野蚕变成家蚕来饲养并抽丝织锦染五色衣裳”这样伟大的女姓也就不足为怪了。黄帝部族东迁易水长期居住下来并以易水的后山、釜山一带为大本营战胜蚩尤,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大统一,也就顺理成章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考古专家对距易县七十公里、距徐水90公里的北京市良乡古墓发掘中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绸,明确断言:这一带为 “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这更加有力的证明了中国的养蚕缫丝发明于易县确定无疑。